言情小说尽在小火小说网!小火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其他类型 > 当医药代表的日子 >第三十六章 错过了一家上市公司36(1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三十六章 错过了一家上市公司36(1 / 2)

回来以后,免不了要拜年问好,拜年的吉利话在北方几乎都是“过年好”,而广州人见面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恭喜发财”。

同事上班第一次见面,更是要相互问候“恭喜发财”,而且老板要给员工“派利市”,也就是发红包。长辈对晚辈、结了婚的对单身的,也要派利市,50元不多、5元不少,这就是个传统,讨个吉利而已。

后来,随着人员流动和交流的扩展,派利市的风俗与北方的压岁钱奇妙地结合起来,成了“恭喜发财,红包拿来”的新风俗,而且价格也水涨船高、变了味,甚至成了变相灰色收入的渠道。

回来后上班的第一天,李越专门去向领导们问候,当面道一声“恭喜发财”,郑世真派发的利市里面放着一张崭新的50元面值的新钱,副局长也给了一个20元的,就连财务主管居然也给了一个10元的,其实她跟大家很少见面,每个月只在月底做账报销的时候来几天,所以大概以为李越还是单身。

联盟也聚了一次。见了面除了相互问候、发完红包,几个人免不了讲讲各自家乡过年的习俗,以及这次回去的趣闻轶事。

几个人正说得兴起,突然听到陈曦突然歇斯底里地拍着桌子大喊了一声:“都别说了!”

李越这才明白,陈曦没有回去过年,她年前本来说是要回去的,但不知道为什么最终却没有回去,一个人留在广州过的年。

几个人被吓了一跳,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沉默了好一会儿,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场面变得有些索然,刚才欢乐的气氛,被陈曦突如其来的一声大喊给破坏了。

陈曦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异常,用手背擦掉了涌出来的眼泪,站起来跟大家说了一声对不起,把杯子里的酒一饮而尽。

几个人劝慰了陈曦几句,李越说春节太忙乱,来来往往的人也多,确实会让人心烦,不如正月十六回去一趟,回去看看,对她自己和老人都好,估计老人也会不计较以前的事。

陈曦答应了,但又说还是过阵子再说吧。李越觉得她还是没有想好,回去后怎么面对父母和家人,心里准备不够,过一阵子也好。

过年再热闹,也总要过去,平淡的日子才是最真实的日常。节日的气氛渐渐散去,人们又恢复了日复一日、重复而单调的生活。

正月里似乎总不如平时忙,医院也是如此,很多人正月里都不愿意去医院,有什么不舒服的能忍就忍,不行就自己凭经验吃点药,实在没办法的才会去医院。

转眼的功夫,半个多月过去了,感觉才吃完了汤圆不久,就到了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北方的风俗是正月不理发,要过了二月二才行。李越去理了个发,回来的路上接到房伟的传呼,让他过去商量点事。

见了面,李越才知道,房伟要跟他商量的还真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很多医药代表梦寐以求的好事。

原来,有一家来自西南某省的中药厂,生产一种骨伤科的中药胶囊,在当地卖得很火。他们现在打算开拓广州市场,目前他们还没有地区总代理,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

有一位跟房伟比较要好的医院领导,也被委托帮忙找代理,他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房伟,让他去先跟对方见个面,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合适的话就聊聊,如果有前途的话,就多找几个人一起做。

房伟今天已经跟对方约好了,要见面详谈一下,让李越陪他一起去,也可以帮忙参谋参谋。李越非常感激,这真的是一个难得的大好机会,老大哥在这样的时候能想到自己,实在是很令人感动。

李越建议先拟一个提纲,把需要向对方了解的问题罗列出来,而且尽量要有文字资料,以便核实与印证。

于是,就由房伟口述,李越记录并补充,共同拟定了一个资料目录,包括企业的各种资质文件、主要药品的介绍,以及相关的学术资料等等。

见面的地点在一家大企业的小会议室里,接待他们的人不是药厂的,而是在这家大型国企的一位领导,他老家是西南人,名字叫龙穗生,布依族,是一位老红军的后代。

当年红军经过他们老家的时候,曾经在当地“扩红”,老人家就跟红军走了,离开了自己的家乡,踏上了漫漫长征之路,从此南征北战,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解放后在广州扎根落户了。

龙穗生是老人家最小的小儿子,是在他进驻广州城以后出生的,所以起了这么个非常具有时代特征的名字,就像有人叫“太行”、“鲁豫”、“莒生”、“湘北”一样,寄托了老一辈革命家对自己战斗生涯的纪念。

龙总已经五十出头,人长得高高大大,跟印象里的西南地区的人很不一样,如果不开口说话,单凭外表,打眼一看简直就是个北方人,而且脾气也十分豪爽大方。

坐下来自我介绍的时候,他哈哈大笑着说,他的长相、性格更像自己的母亲,也是一位老革命,东北吉林人,因为从小受到母亲的熏陶,他自己也非常认可自己的北方人特点,并引以为自豪。

相互介绍之后,龙总拿出了厂家提供给他的一些资料。李越他们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当地有一个老中医,家里已经五代行医,有一个祖传的接骨秘方,已经传了好几代人,用自己上山采的草药熬制成药膏,不仅能接骨正骨,而且还能治疗颈肩腰腿痛,灵验得很,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他们家有这样祖传的手艺,很多人有了骨伤科的病,都会慕名而来找他诊治。

机缘巧合,一位领导因为早年受过伤,腿脚不太灵便,遇到阴雨天还会疼。经人介绍,请老中医帮他治疗,三个月以后明显好转,第二年基本痊愈,领导很高兴,指示县上的领导,要发扬光大这门祖传的手艺,不要埋没了。

于是,县里把他们家现在的两代传人请到了中医院,成为医院的正式职工。他们父子也把家里祖传的秘方无偿地献给了国家,在当地就成立了这家小中药厂,专门生产一种药,灵芝鲍菇胶囊,用于治疗各种骨病。

这种药已经在当地用了十几、二十年,据说效果非常好,当地政府为了寻找一个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也为了造福更多的骨病患者,更是为了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决定走出西南,扩大销路,派出了多路人马,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宣传推销他们的药品。

由于龙老先生与老家一直都保持着联系,还帮助当地解决过很多实际困难,因此当地政府就派人专门找到了龙老先生。但老人家已经离休,最终就把这件事委托给了龙穗生这位红二代。

龙总对这件事很重视,通过自己的资源多方打听,既向医药公司、物资供应站等流通领域求助,也向各大医院打听。那位院长便向他推荐了房伟,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会面。

房伟和李越认真地看了一下厂家提供的资料,发现对方虽然资质是齐全的,但关于其药品的学术资料却非常有限,现有的材料主要是一些对于组方中部分药材药性的描述,引用的都是古代医学典籍的理论,另外就是用这种药已经在当地治好了多少病人等等,但并没有按照临床试验的标准路径进行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没有完整的临床试验数据,也没有哪怕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

这让他们两人很是犹豫,因为从药品的说明书来看,这简直就是一个全能药,也可以说就是个“万金油”,凡是骨科疾病,无论是骨折、骨裂,还是骨肿瘤、腰腿疼,都可以用,而且都能治好。

对于学西医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这种什么病都能治的药,“什么病都可以用”跟“什么病都不用”几乎是一个意思。他们甚至担心,这个药很可能是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包装出来的。

龙总也提供不出其它更多的资料,对两个人提出的担忧也很能理解,并表示自己也不懂医,不如再谈谈商业上的条件。

厂家给出的条件还算优惠,他们希望有人做广州区域总代理,收入按照市场通行的比例分配。要求代理商最好有自己现成的销售渠道和网络,一开始可以不去注册专门的公司,走物资供应站的票据,赚到钱再注册公司,并逐步向下边的地、市、县扩张,如果做得好,就可以扩大到更多的区域,成为华南、甚至华东地区总代理。

这种合作的方式其实是有先例的,在当时的广州,公开资料显示的医药公司就有一千多家,还有很多其他渠道的,其中就包括这种走别人公司票据的,他们干着公司的买卖,但没有注册公司,有些走单子的公司,仅仅靠开票每年就能赚很多钱。

房伟和李越两个人对于商业条件没有什么意见,这在市场上也几乎是公开的,但对于产品本身仍缺乏信心,甚至还存有比较大的疑惑,毕竟他们都是医学院临床专业出身的,更加注重药物的疗效确切与否。

另外,他们也觉得,像这样一家在县城里开办的小药厂,各方面的实力恐怕也不够,产品过于单一,而且他们是国营企业,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上,所受到的管辖和限制比较多,因此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的阻力也会比较大。于是两个人推说回去再找几个人商量一下,没有当场表态。

回来以后,房伟和李越又讨论了一下,觉得自己毕竟不是学中医的,思维上有明显的差异,甚至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再说他们还不是纯粹的商人,两人都干过五、六年临床医生,仍然会首先考虑疗效问题,然后才是销售渠道和利益问题。

当然,他们其实也都知道,对于一个好的销售人员,产品的作用和品质并不是第一位的。评价一个药的好坏,医生看疗效,药商看利润,但他们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同时,作为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山东人的性格特点仍然很明显,遇事还是会首先想道德、道理、道义这些传统的决定因素。做一件事情,总要给自己找个恰当合理的根据或者理由,不会只为了钱就去做一件事。

最终两个人决定,还是算了,既然自己不太能接受,而且现在也有比较稳定的收入,不需要冒险去做一件自己不认可、也没有把握的事情。

再说厂家肯定也同时找了其他人,不如早点告诉人家,我们不是中医专业,也不是当地人,不太有把握做好,让人家另请高明,别耽误了人家的事儿。

房伟也向介绍这件事的院长做了汇报,院长也比较赞成他们的意见。于是,房伟第二天上午就打电话给龙穗生说了他们的决定,并祝他们早点找到合适的人。龙总也很干脆,只说了一句“希望有机会再合作”。

这件事本来就像一段很短的插曲,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既没有见到那家药厂的销售人员,也没有再跟龙总联系,所以这件事很快就被李越给忘记了,估计房伟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二十年以后,李越进入了医疗行业投融资行业,正好负责这个省的业务,在当地的业务人员提供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名单里,看到了一个很眼熟的名字,问了一下并翻阅了厂家的资料,才突然想起来,这就是当初在广州遇到的那家生产骨科中药胶囊的公司,如今已经搬到了省会,产品有好几个系列,而且还上市了。

当初一个简简单单的决定,居然让他们错过了一家上市公司。仔细想想也对,这些年很多类似的药的销路都很好,并不是因为这种药单独用的疗效好,而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病人都可以用,医生愿意开,反正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病,没什么错。

相互介绍之后,龙总拿出了厂家提供给他的一些资料。李越他们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当地有一个老中医,家里已经五代行医,有一个祖传的接骨秘方,已经传了好几代人,用自己上山采的草药熬制成药膏,不仅能接骨正骨,而且还能治疗颈肩腰腿痛,灵验得很,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他们家有这样祖传的手艺,很多人有了骨伤科的病,都会慕名而来找他诊治。

机缘巧合,一位领导因为早年受过伤,腿脚不太灵便,遇到阴雨天还会疼。经人介绍,请老中医帮他治疗,三个月以后明显好转,第二年基本痊愈,领导很高兴,指示县上的领导,要发扬光大这门祖传的手艺,不要埋没了。

于是,县里把他们家现在的两代传人请到了中医院,成为医院的正式职工。他们父子也把家里祖传的秘方无偿地献给了国家,在当地就成立了这家小中药厂,专门生产一种药,灵芝鲍菇胶囊,用于治疗各种骨病。

这种药已经在当地用了十几、二十年,据说效果非常好,当地政府为了寻找一个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也为了造福更多的骨病患者,更是为了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决定走出西南,扩大销路,派出了多路人马,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宣传推销他们的药品。

由于龙老先生与老家一直都保持着联系,还帮助当地解决过很多实际困难,因此当地政府就派人专门找到了龙老先生。但老人家已经离休,最终就把这件事委托给了龙穗生这位红二代。

龙总对这件事很重视,通过自己的资源多方打听,既向医药公司、物资供应站等流通领域求助,也向各大医院打听。那位院长便向他推荐了房伟,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会面。

房伟和李越认真地看了一下厂家提供的资料,发现对方虽然资质是齐全的,但关于其药品的学术资料却非常有限,现有的材料主要是一些对于组方中部分药材药性的描述,引用的都是古代医学典籍的理论,另外就是用这种药已经在当地治好了多少病人等等,但并没有按照临床试验的标准路径进行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没有完整的临床试验数据,也没有哪怕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

这让他们两人很是犹豫,因为从药品的说明书来看,这简直就是一个全能药,也可以说就是个“万金油”,凡是骨科疾病,无论是骨折、骨裂,还是骨肿瘤、腰腿疼,都可以用,而且都能治好。

对于学西医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这种什么病都能治的药,“什么病都可以用”跟“什么病都不用”几乎是一个意思。他们甚至担心,这个药很可能是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包装出来的。

龙总也提供不出其它更多的资料,对两个人提出的担忧也很能理解,并表示自己也不懂医,不如再谈谈商业上的条件。

厂家给出的条件还算优惠,他们希望有人做广州区域总代理,收入按照市场通行的比例分配。要求代理商最好有自己现成的销售渠道和网络,一开始可以不去注册专门的公司,走物资供应站的票据,赚到钱再注册公司,并逐步向下边的地、市、县扩张,如果做得好,就可以扩大到更多的区域,成为华南、甚至华东地区总代理。

这种合作的方式其实是有先例的,在当时的广州,公开资料显示的医药公司就有一千多家,还有很多其他渠道的,其中就包括这种走别人公司票据的,他们干着公司的买卖,但没有注册公司,有些走单子的公司,仅仅靠开票每年就能赚很多钱。

房伟和李越两个人对于商业条件没有什么意见,这在市场上也几乎是公开的,但对于产品本身仍缺乏信心,甚至还存有比较大的疑惑,毕竟他们都是医学院临床专业出身的,更加注重药物的疗效确切与否。

另外,他们也觉得,像这样一家在县城里开办的小药厂,各方面的实力恐怕也不够,产品过于单一,而且他们是国营企业,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上,所受到的管辖和限制比较多,因此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的阻力也会比较大。于是两个人推说回去再找几个人商量一下,没有当场表态。

回来以后,房伟和李越又讨论了一下,觉得自己毕竟不是学中医的,思维上有明显的差异,甚至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再说他们还不是纯粹的商人,两人都干过五、六年临床医生,仍然会首先考虑疗效问题,然后才是销售渠道和利益问题。

当然,他们其实也都知道,对于一个好的销售人员,产品的作用和品质并不是第一位的。评价一个药的好坏,医生看疗效,药商看利润,但他们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同时,作为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山东人的性格特点仍然很明显,遇事还是会首先想道德、道理、道义这些传统的决定因素。做一件事情,总要给自己找个恰当合理的根据或者理由,不会只为了钱就去做一件事。

最终两个人决定,还是算了,既然自己不太能接受,而且现在也有比较稳定的收入,不需要冒险去做一件自己不认可、也没有把握的事情。

再说厂家肯定也同时找了其他人,不如早点告诉人家,我们不是中医专业,也不是当地人,不太有把握做好,让人家另请高明,别耽误了人家的事儿。

房伟也向介绍这件事的院长做了汇报,院长也比较赞成他们的意见。于是,房伟第二天上午就打电话给龙穗生说了他们的决定,并祝他们早点找到合适的人。龙总也很干脆,只说了一句“希望有机会再合作”。

这件事本来就像一段很短的插曲,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既没有见到那家药厂的销售人员,也没有再跟龙总联系,所以这件事很快就被李越给忘记了,估计房伟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二十年以后,李越进入了医疗行业投融资行业,正好负责这个省的业务,在当地的业务人员提供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名单里,看到了一个很眼熟的名字,问了一下并翻阅了厂家的资料,才突然想起来,这就是当初在广州遇到的那家生产骨科中药胶囊的公司,如今已经搬到了省会,产品有好几个系列,而且还上市了。

当初一个简简单单的决定,居然让他们错过了一家上市公司。仔细想想也对,这些年很多类似的药的销路都很好,并不是因为这种药单独用的疗效好,而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病人都可以用,医生愿意开,反正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病,没什么错。

相互介绍之后,龙总拿出了厂家提供给他的一些资料。李越他们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当地有一个老中医,家里已经五代行医,有一个祖传的接骨秘方,已经传了好几代人,用自己上山采的草药熬制成药膏,不仅能接骨正骨,而且还能治疗颈肩腰腿痛,灵验得很,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他们家有这样祖传的手艺,很多人有了骨伤科的病,都会慕名而来找他诊治。

机缘巧合,一位领导因为早年受过伤,腿脚不太灵便,遇到阴雨天还会疼。经人介绍,请老中医帮他治疗,三个月以后明显好转,第二年基本痊愈,领导很高兴,指示县上的领导,要发扬光大这门祖传的手艺,不要埋没了。

于是,县里把他们家现在的两代传人请到了中医院,成为医院的正式职工。他们父子也把家里祖传的秘方无偿地献给了国家,在当地就成立了这家小中药厂,专门生产一种药,灵芝鲍菇胶囊,用于治疗各种骨病。

这种药已经在当地用了十几、二十年,据说效果非常好,当地政府为了寻找一个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也为了造福更多的骨病患者,更是为了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决定走出西南,扩大销路,派出了多路人马,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宣传推销他们的药品。

由于龙老先生与老家一直都保持着联系,还帮助当地解决过很多实际困难,因此当地政府就派人专门找到了龙老先生。但老人家已经离休,最终就把这件事委托给了龙穗生这位红二代。

龙总对这件事很重视,通过自己的资源多方打听,既向医药公司、物资供应站等流通领域求助,也向各大医院打听。那位院长便向他推荐了房伟,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会面。

房伟和李越认真地看了一下厂家提供的资料,发现对方虽然资质是齐全的,但关于其药品的学术资料却非常有限,现有的材料主要是一些对于组方中部分药材药性的描述,引用的都是古代医学典籍的理论,另外就是用这种药已经在当地治好了多少病人等等,但并没有按照临床试验的标准路径进行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没有完整的临床试验数据,也没有哪怕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

这让他们两人很是犹豫,因为从药品的说明书来看,这简直就是一个全能药,也可以说就是个“万金油”,凡是骨科疾病,无论是骨折、骨裂,还是骨肿瘤、腰腿疼,都可以用,而且都能治好。

对于学西医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这种什么病都能治的药,“什么病都可以用”跟“什么病都不用”几乎是一个意思。他们甚至担心,这个药很可能是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包装出来的。

龙总也提供不出其它更多的资料,对两个人提出的担忧也很能理解,并表示自己也不懂医,不如再谈谈商业上的条件。

厂家给出的条件还算优惠,他们希望有人做广州区域总代理,收入按照市场通行的比例分配。要求代理商最好有自己现成的销售渠道和网络,一开始可以不去注册专门的公司,走物资供应站的票据,赚到钱再注册公司,并逐步向下边的地、市、县扩张,如果做得好,就可以扩大到更多的区域,成为华南、甚至华东地区总代理。

这种合作的方式其实是有先例的,在当时的广州,公开资料显示的医药公司就有一千多家,还有很多其他渠道的,其中就包括这种走别人公司票据的,他们干着公司的买卖,但没有注册公司,有些走单子的公司,仅仅靠开票每年就能赚很多钱。

房伟和李越两个人对于商业条件没有什么意见,这在市场上也几乎是公开的,但对于产品本身仍缺乏信心,甚至还存有比较大的疑惑,毕竟他们都是医学院临床专业出身的,更加注重药物的疗效确切与否。

另外,他们也觉得,像这样一家在县城里开办的小药厂,各方面的实力恐怕也不够,产品过于单一,而且他们是国营企业,无论在生产还是销售上,所受到的管辖和限制比较多,因此按照市场规则办事的阻力也会比较大。于是两个人推说回去再找几个人商量一下,没有当场表态。

回来以后,房伟和李越又讨论了一下,觉得自己毕竟不是学中医的,思维上有明显的差异,甚至有难以逾越的鸿沟。再说他们还不是纯粹的商人,两人都干过五、六年临床医生,仍然会首先考虑疗效问题,然后才是销售渠道和利益问题。

当然,他们其实也都知道,对于一个好的销售人员,产品的作用和品质并不是第一位的。评价一个药的好坏,医生看疗效,药商看利润,但他们还是过不了自己这一关。

同时,作为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山东人的性格特点仍然很明显,遇事还是会首先想道德、道理、道义这些传统的决定因素。做一件事情,总要给自己找个恰当合理的根据或者理由,不会只为了钱就去做一件事。

最终两个人决定,还是算了,既然自己不太能接受,而且现在也有比较稳定的收入,不需要冒险去做一件自己不认可、也没有把握的事情。

再说厂家肯定也同时找了其他人,不如早点告诉人家,我们不是中医专业,也不是当地人,不太有把握做好,让人家另请高明,别耽误了人家的事儿。

房伟也向介绍这件事的院长做了汇报,院长也比较赞成他们的意见。于是,房伟第二天上午就打电话给龙穗生说了他们的决定,并祝他们早点找到合适的人。龙总也很干脆,只说了一句“希望有机会再合作”。

这件事本来就像一段很短的插曲,以后的日子里他们既没有见到那家药厂的销售人员,也没有再跟龙总联系,所以这件事很快就被李越给忘记了,估计房伟也没怎么放在心上。

二十年以后,李越进入了医疗行业投融资行业,正好负责这个省的业务,在当地的业务人员提供的医药行业上市公司名单里,看到了一个很眼熟的名字,问了一下并翻阅了厂家的资料,才突然想起来,这就是当初在广州遇到的那家生产骨科中药胶囊的公司,如今已经搬到了省会,产品有好几个系列,而且还上市了。

当初一个简简单单的决定,居然让他们错过了一家上市公司。仔细想想也对,这些年很多类似的药的销路都很好,并不是因为这种药单独用的疗效好,而是因为几乎所有的病人都可以用,医生愿意开,反正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治病,没什么错。

相互介绍之后,龙总拿出了厂家提供给他的一些资料。李越他们才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当地有一个老中医,家里已经五代行医,有一个祖传的接骨秘方,已经传了好几代人,用自己上山采的草药熬制成药膏,不仅能接骨正骨,而且还能治疗颈肩腰腿痛,灵验得很,方圆几十里的人都知道他们家有这样祖传的手艺,很多人有了骨伤科的病,都会慕名而来找他诊治。

机缘巧合,一位领导因为早年受过伤,腿脚不太灵便,遇到阴雨天还会疼。经人介绍,请老中医帮他治疗,三个月以后明显好转,第二年基本痊愈,领导很高兴,指示县上的领导,要发扬光大这门祖传的手艺,不要埋没了。

于是,县里把他们家现在的两代传人请到了中医院,成为医院的正式职工。他们父子也把家里祖传的秘方无偿地献给了国家,在当地就成立了这家小中药厂,专门生产一种药,灵芝鲍菇胶囊,用于治疗各种骨病。

这种药已经在当地用了十几、二十年,据说效果非常好,当地政府为了寻找一个发展经济的突破口,也为了造福更多的骨病患者,更是为了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决定走出西南,扩大销路,派出了多路人马,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宣传推销他们的药品。

由于龙老先生与老家一直都保持着联系,还帮助当地解决过很多实际困难,因此当地政府就派人专门找到了龙老先生。但老人家已经离休,最终就把这件事委托给了龙穗生这位红二代。

龙总对这件事很重视,通过自己的资源多方打听,既向医药公司、物资供应站等流通领域求助,也向各大医院打听。那位院长便向他推荐了房伟,所以才有了今天的会面。

房伟和李越认真地看了一下厂家提供的资料,发现对方虽然资质是齐全的,但关于其药品的学术资料却非常有限,现有的材料主要是一些对于组方中部分药材药性的描述,引用的都是古代医学典籍的理论,另外就是用这种药已经在当地治好了多少病人等等,但并没有按照临床试验的标准路径进行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没有完整的临床试验数据,也没有哪怕一篇正式发表的论文。

这让他们两人很是犹豫,因为从药品的说明书来看,这简直就是一个全能药,也可以说就是个“万金油”,凡是骨科疾病,无论是骨折、骨裂,还是骨肿瘤、腰腿疼,都可以用,而且都能治好。

对于学西医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这种什么病都能治的药,“什么病都可以用”跟“什么病都不用”几乎是一个意思。他们甚至担心,这个药很可能是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包装出来的。

龙总也提供不出其它更多的资料,对两个人提出的担忧也很能理解,并表示自己也不懂医,不如再谈谈商业上的条件。

厂家给出的条件还算优惠,他们希望有人做广州区域总代理,收入按照市场通行的比例分配。要求代理商最好有自己现成的销售渠道和网络,一开始可以不去注册专门的公司,走物资供应站的票据,赚到钱再注册公司,并逐步向下边的地、市、县扩张,如果做得好,就可以扩大到更多的区域,成为华南、甚至华东地区总代理。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