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小火小说网!小火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玄幻奇幻 > 心灵之窗:治疗爱情的心理学 >第72章 林悦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73(2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72章 林悦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73(2 / 2)

(4)后期衰败的一般原因包括:1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力量增强,土地兼并严重,对农民剥削加重,阶级矛盾激化。2统治者进取心减退,争权夺利斗争尖锐。3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中央集权削弱。

59.关于世卿世禄制(1)盛行时间:商周时期。

(2)选官标准: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

(3)特点: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情。

(4)评价:极大地维护了西周王朝和各个诸侯国中贵族的世袭地位,为政治秩序地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造成了一种封闭的官员选拔体系。

60.关于军功授爵制(1)实行时间:战国。

(2)选官标准:军功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

(3)评价: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对于提高军队的作战力和国家的竞争力有着重大作用。但是,军功制下的\"功\"同管理国家需要的\"能”,有可能会不一致,在进入大一统王朝以后,就不再实施了。

丽61.关于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是根据国家的不同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征辟(召)比较特殊,是皇帝对特殊人才直接聘任的选官制度。

(1)实行时间:两汉。(2)选官标准:德、才。

(3)评价:这种选官制度从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准则,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并由此而产生了一批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当时的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但是,这种制度也有它的缺陷。察举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

62.关于九品中正制

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的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兼任。

(1)实行时间:魏晋南北朝。

应的官职。

(2)选官标准: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一品和状,选拔官吏时授予相

(3)评价: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中央收归了部分选官权,利于集权;以等次对士人进行综合评价,便于授官;考察标准比较全面,趋于合理。

九品中正制是东汉末年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实行,进一步促进了魏晋之际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晋以后士族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垄断官亡。

是选拔、培养私家势力、维系政治特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必然随着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落而消

63.科举制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1)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也得以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

(2)政治条件:士族势力虽然渐趋衰落,但由于他们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不利于中.

或其意

央集权的加强,隋唐统治者为了进一步抑制士族势力,而采取科举制。

(3)阶级关系:隋唐时期随着士族和庶族力量对比的变化,原先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

稳定起

选官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隋唐统治者为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

64.科举制是怎样发展变化的(1)隋朝创立:

1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料考试的办法选机官吏:2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大作 礼部侍郎。

(2)唐宋完善发展:唐朝的主考机关为尚书省,主考官员初时为更部考功员外部,后改为

月以 1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2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

3唐玄宗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科举地位:

荐 4北宋科举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主要科目,考试

实行糊名法;

5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3)明清走向衰落

明朝与前代不同的是,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制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考试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答题必须采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不能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经义的解释,如四书,以朱熹的经为准,考生只能”代圣贤立言”,背诵经书的内容,以注疏的语言解释经的意蕴。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八股文是一种程式化、标准化、规范化极强的文体。该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

(4)清末:科举制的废除

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后遭慈禧太后否决。1901年慈禧太后迫于形势,不得不下诏改革科举,实行新政。然而点滴改革无济于事。在中国资产阶级创办新式学校、主张废科举的压力下,慈禧根据张之洞等人建议,于1905年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65.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有哪些历史意义

(1)它改变了前代选官制度中的权力下移之弊,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把官吏的选拔权彻底收归朝廷。

(2)特别是科举制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结合为一个整体,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有利于陶冶官吏的操守品行,在文化层次上,保证了社会思想与统治思想的高度融合,在维持社会稳定方面有明显作用。

(3)带来了国家的长期稳定,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地位。科举考试考的是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这使得儒学成为封建专制国家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核心思想“仁”和“礼”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中,使人们恪守社会阶级秩序,有效地发挥着维护封建统治、实现社会整合的作用。

(4)打破了门阀制度的限制,矫正了之前的世卿世禄制,给更多的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考生几乎没有身份、阶层、职业等限制,除了娼、优、隶、卒等“贱民\"外其他人均可参加科举考试。科举的开放性突破了血缘关系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只要有真实水平,能够通过层层考试,即可登上“龙虎榜”,使中小地主阶级等广大下层民众有了人仕的机会,体现出一种平等精神,起码形式上是公平的。

(5)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了众多的人才。据资料统计,我国古代有科举考试而进士及第的人占到在朝任职或从事其他文化工作的人的60%左右。这些人中许多都是有才能且确实做出了成就的而留名后世的杰出人物。

(6)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从唐至清,科举制度一直是促进社会下层士人向上层流动,导致社会结构变动的重要力量不断的定期开科取士,使得士人阶层不停地进人官僚队伍。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使饱学儒家经典的士子进入官僚队伍,可以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来自社会下层,了解民间疾苦和吏治利弊得失,从而更好地为人民谋福利。

(7)具有一定的文化统治与文化普及功能。唐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明清科举考试重八股文,而八股文题则是以儒家的《四书》《五经》来命题的,广大考生往脑里灌输也都是儒家思想。且受其垄断的学校教育教授的也均是都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内容。最高封建统治者就是这样通过科举制度使广大士子皆知习诵儒家经典,借以化民成俗。且参加科举的人,及第了人仕,落榜的留在民间,可起到在民间普及儒家文化的作用。

总之,科举制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朝鲜和越南长期实行过科举制,英美等国建立的文官考试制度也受到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西传欧美并影响世界,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66.科举制度有哪些弊端

(1)科举实际上是封建专制统治独裁的工具。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叫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隶,行为准则是按皇帝的意志办事。而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并不是看中一个人的才干。

(2)科举考试滋生腐败。科举制以利禄为诱饵,引士人于贪奸之途。考生为了能进士及第,有时完全丧失了自我,沦为科举的奴隶,人格卑下,精神颓废,而一些考官为了谋取私利,往往会导致行贿舞弊的现象。考官与考生试场作弊屡见不鲜。

(3)考试内容局限,形式死板。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思想,形式是八股文作答,这种制度形式死板,思想束缚,一个人的才智往往不能得到发挥,人的灵气和才思会完全被淹没。这样的制度培养出来的人往往也是偏才,不仅取消了独立精神、自由思想,而且也窒息了一个古老民族的生机。

(4)导致官本位思想。科举考试与功名利禄直接挂钩,把读书、应试、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在一起,致使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幻想,大都是冲着功名利禄而去,整日埋头苦读,滋生了延续至今的官本位思想。

(5)忽略自然科学。科举只考儒学,导致了考生对地理、天文、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忽略甚至摒弃,这也是我国到清末时期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的原因。

(6)科举制度是一种精英再造机制,由于选拔名额有限,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

6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规律如何

(1)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但这些制度在执行的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

及第

(3)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确实

(4)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68.对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的几点认识

流 (1)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

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2)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但由于两汉时期尚处于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阶段,察举制作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是很不完备的。在经历了长期的分裂以后,隋唐统治者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推行科举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选拔人才,并为以后历朝所沿袭。?

(3)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4)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5)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6)现实状况:十五期间,中共中央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了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69.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有什么特点(1)监察权地位高体制日趋健全;(2)监察机构独立,自上而下监察;(3)强化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4)重视监察官吏的选拔、考核;(5)重奖重罚:

(6)监察权来自皇帝,皇帝有最高监察权;

(7)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8)监察制度是国家权力的调节、平衡器70.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1)有利于避免政令障碍,剔除不利于统治的因素,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环境;(2)有利于修正统治政策,加强皇权,维护封建统治;

(3)有利于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维系统治阶层的稳定性;(4)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

(5)为当今政治体制改革、纪检监察制度的建设提供模本。

71.当今社会应该从古代中国监察制度演变的进程中得出什么启示(1)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

(2)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发挥监察制度的作用;(3)弱化行政机关的决定权,不能人为干预监察;

(4)充分发挥监察人员的积极性,广开言路 积极收集各种意见和建议。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