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小火小说网!小火小说网手机版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十八章 天山220(1 / 2)

唐朝在与西突厥、突骑施、吐蕃等势力的角逐中,又于疏勒、龟兹、于阗、焉耆等西域古国设立四军镇,合称“安西四镇”,并将设立于西州的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使其在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居中统辖西域。

到了公元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从此,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为唐王朝直接派驻的统治机构,肩负着抚宁西域的职责。

唐朝在西域实行与中原相同的州县制外,还实行羁縻州制度。天山南北,安西与北庭两大都护府分掌西域全境,地方分别设立州县或羁縻制的都护府、都督府。据《新唐书》记载:“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

从此,安西与北庭南北相望,犹如屹立于西北绝域的旗帜,当来自世界各地的旅人踏上这片土地,他们也就来到了大唐。

这里,就是大唐。

开元、天宝年间,大唐国力达到鼎盛,唐玄宗在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的情况下,牢牢控制住安西、北庭二府管辖区域,更将影响力延伸到了帕米尔高原以外。

边塞诗人岑参曾为安西北庭节度判官,与边防将士同甘共苦。他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描述了天山下唐朝士兵行军的艰辛:“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的到来倾覆了唐玄宗的盛世美梦,也彻底改变了天山南北的政治局势。

安史之乱后,西北兵马陆续入关靖难,河西、陇右相继被吐蕃攻陷,安西、北庭还未失守,却逐渐与朝廷失去联系。

唐代宗永泰二年,名将郭子仪的侄子郭昕临危受命,前往安西都护府协助西域唐军戍守,后来成为末任安西都护。

此后,安西、北庭都护府相互呼应,“扼吐蕃之背以护萧关”,与朝廷的联系却愈发困难,到后来,甚至完全不知朝中皇帝是哪位。

通古孜巴什古城遗址出土的两张借契,揭示了这个令人心酸的史实。其中一张借粮契,上面日期写为“大历十五年”。另一张《杨三娘借钱契约》更为完整,落款时间为“大历十六年”。

大历,是唐代宗的年号,但是这个年号只用了14年。所谓的“大历十五年”,是建中元年,“大历十六年”则是建中二年。此时的皇帝,已经是唐德宗。

建中二年,郭昕派出的使臣终于与朝廷取得联系,唐德宗得知安西、北庭竟然还有大唐将士驻守,大为震惊,当即下诏称赞其功:

二庭四镇,统任西域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奉率职。自关、陇失守,东西阻绝,忠义之徒,泣血相守,慎固封略,奉遵礼教,皆侯伯守将交修共理之所致也。

但是,唐德宗对西域的态度模棱两可。建中四年,他先是在清水会盟承认吐蕃对河西走廊的侵占,同年又赶上了泾原兵变,愤怒的泾原镇士兵攻陷长安,把唐德宗赶出了京城。

仓皇出逃的唐德宗为了保命,甚至还向吐蕃示好,表示愿意割让安西、北庭之地,换取吐蕃出兵援助。

老臣李泌极力反对,毫不客气地怼唐德宗,说:“两镇之人,势孤地远,尽忠竭力,为国家固守近二十年,诚可哀怜,一旦弃之以与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国,它日吐蕃入寇,如报私仇矣。”

您要是把安西、北庭让给了敌人,以后谁帮忙防着吐蕃?唐德宗这才作罢。

身处绝境之中,西域的大唐将士,孤立无援地坚守了数十年,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到了贞元六年,吐蕃发动三十万大军进攻北庭,末任北庭都护杨袭古所部寡不敌众,壮烈殉国。北庭都护府,至此沦陷。

北庭失守之后,吐蕃大军趁胜追击,继续攻打安西都护府。孤悬绝域的安西都护府经过长时间的坚守,最终于德宗朝,陷落于茫茫风沙之中。

那时,安西都护府的士卒,有的垂垂老矣,青丝熬成白发,有的早已离世,尸骨埋在异乡。

最后一战,城中皆是白发老兵。

唐军的踪迹消逝于西域后,天山一带先后由吐蕃、回鹘等势力控制。

1124年,契丹贵族耶律大石率领200名士兵,从辽朝末代皇帝天祚帝的大帐离开。

辽朝即将倾覆时,饱受亡国之痛的耶律大石,踏上了漫漫西行路。之后,他率领一支军队,沿着天山一路西征,建立了称霸中亚的西辽政权。

西辽历经五代统治者,立国88年,但在史书中鲜有记载。如今,通过对XJ的考古调查可知,西辽政权的遗址主要分布于天山一线。

蒙元崛起后,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在原西辽故地建立察合台汗国,极盛时兼有天山南北麓及阿姆河以东地方。

元世祖忽必烈上台后,察合台汗国宣布归附忽必烈。忽必烈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又置北庭都元帅府于天山北麓的别失八里,并派大批军队进驻屯田,其中有汉人、蒙古人、契丹人与女真人,世间沧海桑田,当年北庭都护府的盛况仿佛重现。

元明时期,以准噶尔盆地为中心的天山北麓崛起了另一支势力——卫拉特蒙古(即瓦剌,也称漠西蒙古)。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