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小火小说网!小火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孤城英烈 >第十八章 惊闻噩耗元稹奔丧18(2 / 2)
  • 手机阅读本书

第十八章 惊闻噩耗元稹奔丧18(2 / 2)

荆棘深处共潜身,前困蒺藜后臲卼。

平明蕃骑四面走,古墓深林尽株榾。

少壮为俘头被髡,老翁留居足多刖。

乌鸢满野尸狼藉,楼榭成灰墙突兀。

暗水溅溅入旧池,平沙漫漫铺明月。

戎王遣将来安慰,口不敢言心咄咄。

供进腋腋御叱般,岂料穹庐拣肥腯。

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

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

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老者傥尽少者壮,生长蕃中似蕃悖。

不知祖父皆汉民,便恐为蕃心矻矻。

缘边饱喂十万众,何不齐驱一时发。

年年但捉两三人,精卫衔芦塞溟渤。”

元稹没有敢直接写出郭晨的遭遇,那是在啪啪地打脸皇帝和朝廷。所以,他只能用这种隐晦的方式表达出自己的悲愤心绪。

诗中的“边头大将差健卒,入抄禽生快于鹘。

但逢赪面即捉来,半是边人半戎羯。”这是说的边军杀良冒功,把自己国家的边民也捉来重做他们的军功。

下面的一段:“中有一人能汉语,自言家本长城窟。

少年随父戍安西,河渭瓜沙眼看没。”其实说的就是郭晨。

不过,元稹毕竟是政治家,他知道,为皇帝讳,不能让皇帝难做。

所以,他修改成了这个样子。

郭晨理解他的苦衷,也就默认了。

白居易对此诗一字未改,他也不想改。

元稹的这首乐府诗已经变成了一纸檄文,直指当时边军的腐败,还有暗讽朝廷的所谓“仁政”!

“五六十年消息绝,中间盟会又猖獗。

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

近年如此思汉者,半为老病半埋骨。

常教孙子学乡音,犹话平时好城阙。”

这一段,充满了无尽的心酸,他不能写出安西铁军的英勇卓绝和为了国家全军壮烈赴死,只能用这样隐晦的诗句写出了:“五六十年消息绝------常教孙子学乡音”这样的无奈诗情。

安西铁军全体玉碎边疆,那些留在当地的百姓们,仍然不忘故国,他们已经年迈,路漫漫其修远兮,根本无法回家了,只能经常地教孙子说长安话,永远记住自己是汉家子,是大唐人!

白居易知道内情,心中的孤愤无法抑制,只能长啸,以歌当哭!

那些不知情的人们,也就不知情吧,时政如此,徒呼奈何。

自古以来,因言获罪的倒霉蛋无计其数,白居易还要留着有用之身,传扬安西铁军的事迹!

话本啊,就是最底层老百姓闲时娱乐的一种方式,朝廷和皇帝不会计较吧?就算是他们计较了,我白居易承受就是了。

英烈们可以壮烈战死,为的是谁?

老百姓有权力知道内情!

至于元稹这个好友,他安葬了发妻,就远赴江陵担任了一个小官:士曹参军。后来改任通州司马,虢州长史。

元白二人,从此之后,很少交集了。

即便是元稹后来成了宰相,同样没有多少权力,党争,让他疲于奔命,根本没办法做多少正事。

白居易和他的境遇相比更加不堪,直到老了,才有了那个太子少傅的虚衔。

白居易不想安西英烈被世人遗忘,元稹的这首诗是不够的。

所以,他帮着处理完了元稹夫人的丧事,就急匆匆地跑去找郭晨了。

他知道,自己马上就要交割工作,不能留在长安城里,必须抓紧时间。

当他来到元稹小妾那座小院子的时候,正好看到郭晨在舞剑!

不是那种剑刃窄窄,令人眼花缭乱的花剑、佩剑,而是宽大得可以当做大刀使用的阔剑!

那一招一式,带着风声!白居易想象得到,这把剑砍在脑袋上,脑袋会被劈成两半,砍在脖子上,那脖腔子上就立马没了脑袋!

这就是两军对垒用来实战的宝剑!

********

故事,又从何真真万里寻夫开始了。

这一次,再也没人打断过郭晨的叙述,白居易不仅仅是记录郭晨的叙述,而是把郭晨讲的故事,进行了再创作,直接写成了可以刊印的话本。

************

从《日淌半斤泪》这首小词吟诵出来过后,何真真再也没有丝毫犹豫,她想要自己出马去寻找这十个护卫!

第二天早上,冻雨已停,但是那种冷入骨髓的寒风,让她不禁颤抖了好久。

她决定,让郭晨留下来照护猴子,自己带着小刘二和小蝶儿,三人去寻找大刘二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