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情小说尽在小火小说网!小火小说网手机版

小说首页 > 历史军事 > 风雨大宋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49节(2 / 2)
  • 手机阅读本书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149节(2 / 2)

第33章 家事

  看看天近中午,杜循命人在院里摆开宴席,为杜中宵接风。附近乡邻,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人到了,都可以赴宴。一时杜家热闹非凡,庄院里不知聚集了多少人。

  家是根本,杜中宵每一桌都过去问候,不知道喝了多少酒,头脑昏昏沉沉。这些人他都不认识,只是杜家在这里安家立业,少不了他们帮衬,丝毫不能失礼。

  过了正午,县里的官员从知县以下都送了礼过来。许州也是京西路治下,为了避嫌,倒是没有人前来。杜中宵管的地方是京西路南部,以唐州、邓州和襄州为中心,北方只及汝州。而且没有监察权,不然依据回避原则,这个职位轮不到他。

  这一场酒直喝得天昏地间,杜中宵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被家人扶回了住处。

  韩月娘抱着儿子,看着躺在床上昏睡不醒的丈夫,无奈地叹了口气。在家里只待一天,就喝成这个样子,好在自己家小门小户,父母都在庄里,不然连亲戚家都走不完。

  直睡到半夜,杜中宵口渴难耐,起来找水喝,见韩月娘还在一边抱着孩子,道:“夜已经深了,你怎么还没有歇息?”

  韩月娘摇头苦笑:“你醉成这个样子,我如何睡得下?睡了这么久,酒醒了么?”

  杜中宵使劲摇了摇对:“好一些了。以前我们两家小门小户,家人不多,没想到这次回来,多了这么多人。随便跟他们喝两杯,便就醉得不醒人事。”

  韩月娘道:“这能一样么?现在家里数百顷地,庄客过百,哪里还是从前的样子。以前我们小家小业,倒也富足安乐,现在家大业大,心烦的事情就多了。”

  杜中宵道:“家里的事情,交给二老去管就好。等到明日,你与我一起乘官船,我们到唐州去。河东路做了几年官,都忘了家是个什么样子。现在回内地为官,我们不要分开才好。”

  见儿子在韩月娘的怀里已经睡着,杜中宵叹了口气:“儿子能跑能跳会说话了,我才见上一面,说起来,这官当得也没什么意。今日回到家来,这小子怎样都不肯认我。”

  韩月娘笑道:“他从来没见过你,如何敢认?官宦人家,这种事情常见,也没什么。”

  虽然不跟杜中宵在一起,随着杜中宵官职晋升,韩月娘的地位也水涨船高。附近州县几个有人做官的人家,经常互相走动,对官场的事情并不陌生。特别是韩绛跟杜中宵熟识,他家在许州买了地,在本州安下家来,两家走动更加频繁。

  韩家是本朝顶尖的大族,韩亿以进士起家,前朝宰相王旦的女婿,以太子少傅致仕,前几年病逝在许州。八个儿子,现在已经出了四个进士,前途不可限量。韩月娘眼里,韩家就是自己的榜样。只盼着杜中宵也能与韩亿一般,位致宰辅,把儿子也教育成材,成为那样的大家族。

  这个年代,要想富贵相传,除了世代与皇家联姻的将门,其他家庭就需要诗书传家,最好每代都出进士。一旦进士断了代,哪怕有祖荫,两三代间就会衰落下去。太祖太宗的时候,赵普何等风光?这才不过两三代间,其家族已经湮没无闻。只能皇帝偶尔想起赵普的功劳,赏给他的子孙碗饭吃,封个小官。是以在韩月娘的眼里,韩家这种一代出几个进士的,才是前途无量的高门大第。

  将门就不一样了,便如跟杜中宵关系不错的王凯,依靠祖荫做官,遇到战事飞速升官。不但沿续了门第,还给后代打下了基础。孙子王诜是附马,就是历史上高俅赖以发家的小王太尉。

  有了这种认识,对于自己的儿子,韩月娘从他会说话开始,就教着读书。奈何自己水平有限,教不出什么来,为此韩月娘忧心忡忡。跟杜中宵夫妻团聚,韩月娘最觉得欣慰的是儿子有人教了。虽然杜中宵的学问貌似也不怎么样,便会考进士啊,教会儿子这一招就足够了。

  喝了茶,杜中宵与韩月娘说了一会闲话,实在顶不住,又昏昏睡去。

  第二日一早,杜中宵跟杜循和韩练在家中闲话。

  杜循道:“去年听了你的话,我和罗景两个到川蜀走了一趟,看那里制蔗糖。川蜀土地肥沃,雨水不缺,端的是天府之国。只是地狭人稠,买地可不容易。只是种甘蔗,听说并不需要平地,便在资州也了些山坡地,雇了一个主管,看着庄客种甘蔗。等到过些日子,收甘蔗榨糖的时候,我再去看一趟。”

  杜中宵道:“川蜀路远,阿爹没必要亲自过去。选个靠得住的主管,走一趟就好。”

  杜循连连摇头:“砂糖好大的利息,那里的家业一旦兴旺起来,可比我们这里强得多了。趁着我年纪不大,还能走得动,跑一跑没什么。立下家业,子孙们将来好过。”

  杜中宵笑道:“阿爹可不能这样想。子孙不争气,再大的家业也飞速败光了。看这天下,再是了不起的富贵人家,能守祖业的有几人?留多少钱都保不了子孙富贵,还是教他们读书识字,有了安身立命的本事,才是根本。致于钱财,还是随缘好了。”

  杜循只是摇头,说什么也不答应。他吃过没钱的亏,对钱看得格外重。

  韩练只有月娘一个女儿,反而看得开,只要杜中宵官做得顺利就好。杜循要到处跑赚钱,那就由着他,老家的产业他帮着照看。

  杜中宵让父亲到川蜀去建甘蔗园,赚钱倒在其次,最主要的是实现自己的想法。甘蔗是这个年代商业化种植最合适的作物,资本密集,劳动力密集,而且产物市场广大,还胜过棉花和羊毛。

  中国土地辽阔,人口众多,纺织业天生的特点,小农式的分散生产注定要存在很长的时间。这是农村重要的副业,成本低廉,不是机器生产能轻易摧垮的。别说在这个年代,就是前世,工业已经非常发达了,利用农村劳动力的小生产作坊,还广泛存在着。

  纺织业的工业化生产,需要广阔的外部市场。蔗糖就不一样,内外通杀,最容易发展起来。而且由于便于集中经营,朝廷可以建大种植园,做得好了,比茶和盐还要更加容易赚钱。

  大宋的外部环境太过恶劣,面对着四面八方的威胁,花钱的地方太多,对内压榨过甚。要想让社会发展,就要放水养鱼,让民间积淀一些资本。从一些特定的行业赚钱,满足开支,才能够缓解对社会的广泛搜刮。营田务生产商业化的产品能力有限,满足不了这个要求。

第34章 青台镇

  看看天近中午,杜中宵与韩月娘辞别了家人,登上官船,一路顺流而下蔡州。这一带河流众多,水运发达,不下于两淮地区。不过河流与唐州不通,从蔡州下船,翻过分水岭,由陆路到达唐州。

  唐州位于西京河南府到邓州、襄州的交通要道上,自古为沟通南北的要地,方城山上有大段楚国修的长城。这里也是江汉地区到中原最近的道路,翻过方城山,就近许州,到两京一片坦途。太宗时候,曾经在这里开襄汉漕渠,意欲沟通南北,最后以失败告终。后世的南水北调,走的也是这里的垭口。

  作为战略要地,晚唐五代在这里打了太多的仗,至今人口没有恢复,有大量闲田。大宋立国时,人户不足一万,发展了六七十年,现在也只有一万多户。

  杜中宵制置营田的衙门不在唐州城里,而在唐州附廓倒泌阳和北边的方城县中间的青台镇。青台镇东邻堵水,扼守南北交通要道,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四周土地平坦肥沃,又有河水灌溉,是发展农业的好地方。由于打的仗太多,这里人口很少,周围大片闲田,适宜开垦。

  从京城来的两万余汴河纤夫,大多安置在这里,已经先期到达。杜中宵公务在身,没有先去唐州见本地官员,直接带了随从,来到青台镇。

  青台镇不大,只有两三百人户,进了城门,依然有大片空地。这城不知道是何年所筑,因为地处交通要道,毁了筑,筑了毁,不知打了多少的仗。此处是南下邓州的门户,镇中有巡检司,五六十厢军。

  得到杜中宵到来的消息,本镇巡检和监镇一起到城外迎接,簇拥着进了镇里。监镇的衙门只有一排五间房子,此时打扫出来,做为杜中宵的住地。

  先期到达的纤夫站在街道两侧,大多数人袖着手,懒洋洋地看着进城的杜中宵。他们大部分拉了一辈子的纤,对种地一窍不通,对未来的生活十分茫然。到了地方,长官约束不住,纷纷涌进城里,在待道两边,城中的空地上搭起帐篷,把个小城搞得鸡犬不宁。

  杜中宵骑在马上,看着城中的情形,不由皱起眉头。这些人在河边拉着纤,喊着号子,一步一步前行分外有纪律。可一旦缺少了管束,那就花样百出,比普通百姓强不了多少。拉纤的时候,往往是分成一个一个的小组织,拉帮结派还胜过普通军队。

  看看天色不早,杜中宵懒得约束,随着监镇进了衙门。

  请杜中宵上座,牛监镇满脸堆笑,上前行礼道:“此处小镇,下处简陋,运判将就歇下。”

  杜中宵左右看了看,这处衙门实在太小,安排不下自己衙门的一众人员,对监镇道:“我先在这里歇些日子,别选地建衙门官署,你这几日先到巡检寨里将就。”

  “

  不妨事,不妨事,下官哪里都可将就。”

  牛监镇只是个三班借职的小官,跟杜中宵的地位相差太远,还想着长官提携,万事好商量。

  歇了一会,饮了杯茶,杜中宵回到住处换了便服。牛监镇和姚巡检在衙门院里摆下酒筵,为杜中宵一行接风。他们这是第一次接待这种身份的人,两人分外卖力。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章节目录,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查看目录